当非遗遇上商业密码:吉量遗艺打造传统文化IP变现新范式
近日,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安清月同学领衔的“吉光”团队,凭借“吉量遗艺——数智创新设计焕活非遗千年匠韵”项目,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崭露头角。该团队以跨学科协作模式、新媒体技术应用和非遗产业化路径为核心突破点,为传统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本。
团队突破学科壁垒,构建“调研-创作-传播-销售”全链条。运用虚拟数字人技术,打造拟人化非遗形象,通过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短视频、直播,累计播放量超50万次;开发3D 建模、AR互动数字小卡等产品,让用户沉浸式感受传统工艺,实现非遗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传播的突破。
在商业化探索中,团队形成“文创产品+服务输出”模式:设计赫哲族鱼皮画衍生品、山西黑釉刻画瓷推广等文创品,通过电商与实体店销售;为非遗工坊提供数字化服务,预计三年销售收入超400万元,带动20余位传承人增收。
从 “吉光片羽” 到 “星河璀璨”
“非遗传承需可持续生态。”指导教师表示,团队构建“政府+高校+企业+传承人”合作网络,既保留文化本真性,又激活市场生命力。未来,团队将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,推出更多创新故事内容,推动非遗“破圈”。
安清月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创新,让每一项非遗技艺都能在现代社会找到‘破圈’路径,让吉光汇聚成璀璨星河。”
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,“吉光”团队的探索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方法论,更展现了当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担当。这一创新实践,正在为古老非遗注入青春活力,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绽放出耀眼光芒。